中國養老如何避免“世界性尷尬”
新聞來源:宏輝智通 發布日期:2018-02-28 瀏覽次數:2799逐步將養老事業轉為養老產業,實行政府與市場兩條腿走路并以市場為主,堅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這個基本方向,才能在一個養老負擔日益沉重的老齡化社會中,充分保障老年人享有各種服務和福利,保持社會經濟發展活力和社會和諧穩定。
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《關于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》(簡稱《意見》),從中國國情出發,立足老年人服務需求,明確了老年人照顧服務工作的指導思想、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。“轉給爸媽看!國務院發文,老年人以后能享受這20項福利了……”在移動媒體和社交媒體上,有關《意見》的內容轉發率很高,評論也很熱鬧。
《意見》共圈定20項老年人福利,包括基本生活服務、公共設施、醫療健康和文化教育四大服務板塊。其中有一定含金量的重點福利有:針對經濟困難的高齡、失能老人的養老補貼實施全覆蓋,將貧困家庭老年人全部納入城鄉低保;每年為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提供包括體檢在內的健康管理服務;對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參加基本醫保所需個人繳費部分,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;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,2017年底前基本實現老年人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,等等。
以上多項老年人的重點福利,每一項都可以進行嚴格的量化考核。其中前幾項需要地方財政增加專項投入,后一項涉及各地基本醫保待遇差別如何銜接,其能夠落實到什么程度,主要還不取決于基本醫保待遇差別障礙如何消除,而在于眼下“分灶運營”的地方醫保背后的地方政府,能不能堅決摒棄“患得患失”的思維痼疾。
養老已成公認的世界性難題。在有些欠發達國家,養老工作幾乎尚未起步,在不少發展中國家,養老工作歷時欠賬較多,整體養老水平相對不足。在發達國家,即使是在全球福利程度最高的北歐國家,養老難題也未能真正破解,比如覆蓋全民的基本社會福利,目前就面臨著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。
中國已被聯合國標定為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。截至2015年底,中國僅空巢老人就已突破1.1億人,到2050年前后,老齡化占比將達到34.1%,老年人總量將達5億人,接近歐洲所有國家的總人口。世界上進行養老產業化嘗試的國家,尚無破解養老產業可持續發展難題的先例。由于養老業投入與產出的普遍不對等,包括產業化發展最早的北歐諸國,至今也未能實現國家層面投入與產出的平衡,更遑論收支相抵略有盈余。
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,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仍是兩大類主要養老模式。機構養老中政府投資的公辦養老機構,在發達國家只是作為“點綴”而存在。而大量的私立養老機構,基本收費標準都高于大多數退休老人的基本養老金,以至于一方面床位空置率很高,另一方面多數老人卻無力入住,如此窘狀已成為“世界性尷尬”。在中國,這些年私立養老機構發展較快,但也未能免于上述尷尬。
此前三十年,經濟發展是中國的第一要務,養老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矛盾,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已有所顯現;如今,在經濟增長趨緩和推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,有關問題和矛盾可能變得日益突出。2013年9月,國務院發布《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國家在土地、稅收、財政補貼、水電氣供給、服務人員培訓等環節逐漸加大資源投入,但由于地方投入強度差別較大,養老服務業仍處于初級階段,仍有待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續發力。現在,國務院制定和實施20項老年人福利項目,盡管總體上花錢不多,但對老年貧困人群卻能產生雪中送炭之效。
中國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,沒有其他國家的成熟經驗可供活學活用,而只能依靠我們自己的大膽探索。逐步將養老事業轉為養老產業,實行政府與市場兩條腿走路并以市場為主,堅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這個基本方向,才能在一個養老負擔日益沉重的老齡化社會中,充分保障老年人享有各種服務和福利,保持社會經濟發展活力和社會和諧穩定。